山东省
济宁市
2022
届
高三下学期
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三模)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
答案标号。
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一
:
关于新子学
的讨论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是学术界的一个
“
话题
”
,而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没有人
给予新子学
以准确的界定,从而使得学者们无法立足
于新子学
概念建构
出新子学
。
立足于传统的子学概念,
新子学应该
有两层含义。当子学
“
指先秦至汉初诸子百家学术之总称
”
时,
新子学
就应该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也即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当子学
“
指研究诸子思想的学问
”
时,
新子学
就应该指当今学者研究先秦诸子乃至历代诸子的学问。
然而,仔细考究上述
关于新子学
的定义,又似有不妥之处。如果
把新子学界
定为前者,那么,不仅立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
属于新子学
,立足于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也
属于新子学
。这样,
新子学
就不仅有可能失去
“
中国底蕴
”
,还有可能失去
“
中国特色
”
,从而成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多少本质关联的东西。如果
把新子学界
定为后者,就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因为当今这种学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关成果已经很多,根本不需要
用新子学来
概括,更不需要建立这样的学问。
回过头来看,
用新子
学
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这个定义虽然不妥,但是如果我们从
“
中国底蕴
”“
中国特色
”
的角度对其稍作限定,
把新子学界
定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历代诸子的哲学和思想所建构的哲学和思想,就比较合理了。这可以说是广义
的新子学
概念。考虑到传统的子学概念中的
“
子
”
一开始是指先秦至汉初诸子,
把新子学界
定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立足于先秦至汉初诸
子的哲学和思想所建构的哲学和思想,也是比较合理的。这可以说是狭义
的新子学
概念。从学术界已有的
关于新
子学
的讨论成果来看,狭义
的新子学
概念更易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可以说,先秦至汉初诸子之学是后世历代哲学家、思想家建构其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大体决定了后世哲学和思想的基本走向。于是,
“
回到先秦至汉初诸子
”
,成为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和思想家们建构新哲学、新思想的统一模式或者说路径。如:魏晋玄学家通过解读《老子》《庄子》《周易》而建构出兼具儒道特色的新道家
——
玄学;宋明理学家通过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等建构出宋明时期的新儒学
——
理学。现代新儒家学者同样主要是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的著作来
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儒学,即便冯友兰先生声称接着程朱理学讲,他也主要是在借鉴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再借鉴程朱理学,并接着程朱理学讲的。而且,程朱理学本来也是从先秦儒学而来。基于此,
狭义新子学
的界定,就不仅是比较合理的,还是有历史根据的。还可以将这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
纳入新子学
之中去,充分激发这部分哲学家、思想家
建构新子学
的热情,
使得新子学
的建构有较为坚实的现实基础。
(
摘编自陆建
华《
“
新子学
”
随想》)
材料二: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朱子理学跨时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至少有以下看点。
对
“
四书
”
的
“
集注
”
和
“
序定
”
均属朱熹首创。在
“
集注
”
的同时,朱熹按
“
学论孟庸
”
的次第,对研习
“
四书
”
作了排定,
“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
。注释
“
四书
”
,朱熹首推《大学》的
“
三纲领
”
,此说要求把人性的
“
本善
”
发扬出来,并不断自新,以求达到完美,阐明了儒家做人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
朱熹注释
“
四书
”
博采众长,他认为
“
儒释道合流
”
应是
“
守儒学正统,融百家之说
”
,并非平分秋色。朱子理学以孔孟为主体,
开思想
包容之先河,形成了主流文化与宗教以及外来学说中国化的糅合机制,孕育出一个向心型的中华文化共同
体。该机制和共同体直至影响到近现代中国对世界各种先进思潮的引进、吸收,意义重大。
朱熹呼吁
“
存理灭欲
”
,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权贵搜刮民脂民膏和过度奢靡。虽然
“
存理灭欲
”
不可能在专制社会里得到真切落实,但是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官僚阶层产生心理上的戒惧,节制其贪腐的任性,实际上保护了民利。可见,从孔子到朱熹的儒家传统,在其倡导之时,就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和社会监督意义。
《朱子家训》以治国大义开篇,旨在教化社会全员,并非专对朱氏族人。其首句即
“
君之所贵者
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原卷全解析版)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