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单元
比例
第
2
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
.
5:0.25
和
0.2:0.4
1
∶
5
和
0.8
∶
4
;
7
∶
4
和
5
∶
3 80
∶
2
和
200
∶
5
(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是什么
?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41
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
2.4
:
1.6=60
:
40)
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学生认
一认
,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
1
。
(1)
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2.4
×
40
=
96
两个内项的积是
1.6
×
60
=
96
(2)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
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
(4)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
指名学生改写
2.4
:
1.6
=
60
:
40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
内项呢
?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
的积
怎么样
?(
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
(6)
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
,
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
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
5
、
8
、
15
和
24
总
结
: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
什么是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四、作业布置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
:
4
和
6
:
8
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
和
9
:
12
0.5:0.2
和
10:
4
1.4:2
和
7:10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
2.4
×
40
=
96
两个内项的积是
1.6
×
60
=
96
【教学
反思
】
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
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
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
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这节课上,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
第4单元 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