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
赤峰四中新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第
I
卷选择题的答案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重新填涂;请将第
II
卷的答案用黑色中性笔答在答题卡指定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留。
2.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
命题人:韩佳巍
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
1.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
0.9% NaCl
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
2
、解旋酶、
Cl
﹣
、尿素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
C.
K
+
、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
D
Ca
2
+
、载体蛋白、胃蛋白酶、
DNA
聚合酶
3.
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B.
细胞外液大约占体液的
2/3
C.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Na
+
和
Cl
-
D.
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
分析如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
NaHCO
3
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
pH
稳定在
7
.
35~7
.
45
C.
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
-
体液调节
D.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
3
层磷脂双分子层
5.
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6.
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A
、
B
、
C
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A
、
B
、
C
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
A
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B.
人体剧烈运动后,
B
中的
pH
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
II
端比
I
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
较多
D.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
II
端比
I
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
7.
某同学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长跑后,感觉全身酸痛,并大量出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应及时补充淡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平衡与体温平衡
B.
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以无氧呼吸为主
C.
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
当人体内环境
pH
失衡时,酶促反应速率会加快
8.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以下说法
不正确
的是(
)
A.
严重腹泻后喝大量纯净水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
B.
组织液中的
Na
+
、
Cl
+
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血浆
C.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稳定
D.
血浆中的
NaHCO
3
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维持
pH
稳定
9.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0.
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
“
植物人
”
,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
“
鼻饲
”
,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11.
将青蛙脑破坏
,
保留脊髓
,
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下图)
,
图中的
1
、
2
、
3
表示神经元
,
ⓐ
、
ⓑ
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下列说法
错误
的是(
)
A.
神经元
1
属于传入神经元
B.
在正常情况下
,
神经元
3
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
刺激
3
的神经纤维可引起后肢屈腿
,
属于反射活动
D.
刺激
3
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
,
而
ⓐ
无电位变化
12.
抗丁顿氏病(
HD
)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
M
)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
M
对大脑皮层产生掌
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
“
讯号
”
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发出
“
讯号
”
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线粒体中
[H]
与
O
2
结合过程供应
B.
HD
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
C.
M
的抑制作用,可能增加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
D.
M
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13.
如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为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后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的过程,故会发生化学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全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