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
1
.(
4
分)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
曹鲁之间
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
.(
4
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3
.(
4
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
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4
.(
4
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
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5
.(
4
分)
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
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6
.(
4
分)
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7
.(
4
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
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8
.(
4
分)
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
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9
.(
4
分)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
僭
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0
.(
4
分)
13
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1
.(
4
分)
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
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2
.(
4
分)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
越新越接近
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37
分)
13
.(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2017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原卷全解析版)免费下载